全文检索组件异常,错误标识码oYP4U, 请查看错误日志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运动医务监督 > 正文

团队展示

时间:2014-01-07 浏览量: 作者:

研究所研究方向之一:运动能力的生物学机制及干预手段

1. 学术带头人

苏全生,男,1958年生,博士,教授,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体质测量与评价分会副主任、运动医学分会常委,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93-1994年留学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现任成都体育学院副院长。近年来,先后主持和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2项。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和服务二等奖1项,国家体育总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四川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在中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编写专著、教材4部,培养研究生15名。

袁琼嘉,女,1956年 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解剖学》教材小组成员,四川省解剖学会理事,四川省微循环血液流变专委会委员,《四川省解 剖学杂志》编委,现任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运动解剖学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获“四川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四川省高 校系统先进女职工”、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主持和主研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成果曾获四川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在中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加撰写专著6本,其中《学校体育大词典》(撰写运动解剖学词条)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2. 研究方向内容

课题组长期从事运动性疲劳机制及消除手段、运动能力的生物学影响因素及评定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机体能量供应系统、心肺肝肾结构功能水平及神经肌肉系统等方面的机能状况。研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运动训练的生物学评价

重 点对运动性疲劳这一热点课题从发生机制、外部表现、延缓方法及恢复手段等各角度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出版了《运动性疲劳研究》等专著,为运动性疲劳机 制的最终揭示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资料。同时,结合对运动性疲劳的基础研究,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作用,成功研制出了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口服液 “复力康”和“脑舒合剂”,逐渐确立“中医药消除运动性疲劳”这一新的研究优势,使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实验室重要的科研支撑。

2)身体素质的检测与评价

通 过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项目对体质检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承担着四川省唯一的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培训工作。 建立了西南地区规模最大、设备齐全的“人体运动机能评价中心”,完成运动员和普通人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检测、评价以及提供运动处方、营养处方等,并从能 量代谢、运动医学方面研究运动对防治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关系。为提高国民体质、特别是对青少年体质进行监测与评价提供了较好的科研平台。

3)运动对骨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通过对骨密度、骨龄、骨生物力学特性的研究测试,重点研究运动对骨代谢、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特性的影响等。主要目标是揭示运动对骨质的影响机制,指导人们科学健身、避免运动损伤、预防骨质疏松及延缓衰老,并为预防运动性骨损伤提供实验参考资料。

 

研究所研究方向之二:运动性损伤发生机制及预防治疗

1、学术带头人

侯乐荣,男,1954年生,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系主任、运动医学与健康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保健学》统编教材编委。主编《学校体育卫生学》、《青少年健身指南》等教材,承担及联合参与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发表教学、科研论文数20余篇。

叶锐彬,男,1951年生,主任医师。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委会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骨科专委会委员兼秘书,成都市中医药学会骨科专委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中医骨伤和运动创伤等临床、科研工作。曾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外派专家赴科威特援外工作2年,擅长运用中医理论及手法治急慢性软组织损伤和运动性损伤等。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四川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

2、研究方向内容

此 方向是我院传统优势研究项目之一,具有四十多年历史,是国内最早形成的以“体医结合、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研究方向。经过数十年系统而广泛的研究,逐渐形 成了对运动损伤防治的跨学科研究体系,特别是运用中医药防治运动性损伤具有独到之处。目前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运动损伤预防、治疗及康复手段研究

长期致力于对郑氏医术体系当中独具特色的推拿手法、正骨手法、针灸疗法、体育疗法等研究,不断地对其进行归纳总结和发展创新,出版了《郑怀贤医著集粹》、《伤科推拿学》、《伤科针灸治疗学》等特色专著,形成了“郑氏正骨十二法”“郑氏推拿十三法”“经穴治疗55穴”等一整套并将其运用于临床运动损伤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大大提高了运动损伤的治愈率,减小治疗过程所致功能损失,大大缩短了功能恢复时间,形成了独特的、比较完善的郑氏伤科诊疗体系。

2)运动损伤的中药研制与开发

通过多年来对运动损伤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并同时对郑怀贤教 授的秘方、验方进行继承和完善,出版了专著《郑氏伤科中药方剂》,通过现代制药工艺研制开发了多种中医骨伤科方药,如正骨丸、舒活酒、活络膏、新伤药、旧 伤药、熏洗药等,已在国内运动医学界较广泛使用,我院毕业生在美国、俄罗斯办医,亦将上述成药运用于治疗中,均得到普遍的的赞同和认可,为我国竞技体育尤 其是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科技攻关服务工作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运动性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

通过现代研究方法和手段从病理学、生理生化学等方面研究运动性损伤产生的机制,如骨损伤所致骨成份改变、运动干预对肌肉和骨功能的影响、中药和营养物质在损伤治疗中的作用等。

研究所研究方向之三:运动医务监督

1、学术带头人

蓝肇熙,男,1963年生,医学博士,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长期从事中医学、运动医学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近年来,主持及参与省部级课题5项,其研究成果获国家级、部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与了三个新药的研发工作。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系统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运动性疾病的专著《运动性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熊若虹,女,1963年 生,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四川省运动医学会理事,现任成都体育学院中医学教研室主任。长期从事运动医学尤其是中医学与运动医学相结合的教学、 科研和临床工作。先后承担完成了国家举重队、田径队、曲棍球队、手球队等的奥运科技攻关服务项目。近年来,主持及主研省部级及以上科研课题9项,获省部级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3部。

2、研究方向内容

主要通过医学和生物学手段,对从事运动训练者的身体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观察,评价其水平和状态,为其进行科学训练提供依据。课题组对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方面:

1)运动训练过程的监控与干预

通 过遥测肌电仪、遥测心率计、血乳酸仪及其他生物学和医学方法手段运动员运动和比赛过程的身体机能变化进行实时及跟踪研究,及时了解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和其 对训练的适应程度,并通过药物或营养干预以保障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顺利地进行,为其发挥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成绩服务。通过总局科技攻关项目为国家队运动训 练和比赛服务,提高科学化训练水平,为国家手球队取得奥运会历史最好成绩、男子举重队获世界冠军、国家女子曲棍球队、田径队和跳水队等取得优异成绩做出了 较大的贡献。

2)运动性疾病的研究

包括对运动性月经失调、过度训练、运动性贫血、运动性失眠等内容的研究。尤其是中药调控治疗运动性月经失调的研究,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熊若虹博 士被聘为国际举重运动联合会医学观察员、国家田径管理中心运动医学专家组专家。对运动性失眠的研究亦受到同行的关注。在长期为运动队服务过程中,根据运动 训练、比赛的实际需要,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探索,研制了治疗运动性月经失调的“调经汤”等中药方剂,并应用于国家女子田径队、举重队、体操队和曲棍球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中医药调控运动员体重的研究

该 研究以服务于竞技体育为目标,借助国家科技部和体育总局课题,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研制出了调控运动员体重的纯中药口服液“复元液”、“控重合 剂”,较大范围地应用于国家举重队和四川省艺术体操队、举重队、散手队等运动项目,控制运动员的体重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从而保证竞技比赛的顺利进行,受到 教练和运动员的普遍欢迎。目前,上两类中药正计划进一步调整后进行面向普通人应用的市场开发。